传承创新非遗文化 打造承德文创品牌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文创中心负责人熊英
更新时间:2023-11-23   浏览次数:

图片1.png

她既是一名教师,曾荣获河北省优秀教师、河北省师德标兵、承德市教书育人楷模;她又是一名科普工作者,被评为承德市十佳科普工作者、承德市优秀市管专家;同时,她还是一名艺术家,身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做过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漆画专业访问学者,现担任河北省漆画艺委会副主任、承德市美协副主席、承德市科协副主席、承德市文化创意产品研发中心主任。对教育事业的初心,对科普工作的热心,对文化艺术的忠心成就了她的梦想,她就是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学术带头人熊英

教育事业的引领者

身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熊英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为人师表。她从2018年开始筹划漆艺术研究中心,自己花经费、花时间做了大量以承德地方文化、非遗文化为创作主题的漆器文创产品。她以校为家,甘愿奉献,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担任河北省美术家协会漆画艺委会副主任后,2019年筹建了被业内专家定位为“河北第一,全国前五”的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漆艺术研究中心,漆艺设备高端前沿,在河北高校中首屈一指。同年被评为“2019承德文化产业年度人物”。2021年,漆艺术研究中心被承德市人社局认定为市级漆艺技能大师工作室,为漆艺在河北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公众号 模板-02.jpg

漆艺术研究中心


她近三年每年承担500课时以上教学工作量,工作任劳任怨,不计报酬,并获得河北省优秀教师、承德市教书育人楷模。在教学中,她锐意改革,勤于探索,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漆艺术研究中心是产业背景下的工作室教学模式,通过在实践教学、技法创新、产学研结合、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开拓进取,工作室的构建带动漆艺建设的整体发展,有利于学生学习目标的确定和未来职业方向的定位,引领漆艺教学深度的多元发展,拉动漆艺产学研一体化教学,促进国内外漆艺学术研究与交流,建构起符合社会进步的创新漆艺教学模式。近年来,她根据漆艺专业的特点,分析本专业岗位对人才知识结构,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建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围绕教师科研、学生科研、创新创业项目、申报实用新型、外观专利等方面开展进行。在实践中发现科研的亮点,用科研的理论成果服务具体实践,实现科研和创作实践的同频共振。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创新、创造,通过包装、作品展示等实践培训,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服务专业实践的意识和水平,中心的一系列教学改革举措得到了业内专家、教授、领导的充分认可。

公众号 模板-03.jpg

漆艺术研究中心学生课堂

2020年,熊英在学校“师范性、民族性、应用型、开放性”的总体办学定位思想指导下,将承德市文化创意产品研发中心下设了七个非遗工作室:漆艺术研究中心、满族刺绣创新工作室、陶瓷陶印工作室、丰宁剪纸创新工作室、滕氏布糊创新工作室、玉雕工作室,丰宁铁艺灯笼创新工作室和二个设计工作室以及雕塑与综合材料工作室,形成专业集群,打造产、学、研、创、用一体的文化创意产品研发中心。通过实习实训项目,为学科建设服务,同时培养学生文化创意的科技创新能力,打开思路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形成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文化和科技融合的人力资源协同平台,凝心聚力,推动智力资源优势向文化和科技融合领域转化。

公众号 模板-06.jpg

承德市文化创意产品研发中心

科普工作的宣传者

作为承德市十佳科普工作者,熊英认为科学技术普及需要大众的广泛参与,科普人的美归根结底在于以祖国需要、人民需要为己任。作为地方民族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地肩负起了地方科普宣传的责任。她带领承德市文化创意产品研发中心团队以“为承德而设计”为宗旨,注重民族文化建设和科技人才培养,坚持将科技创新的知识和文化创意的元素相结合,用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承载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积极推进承德文化创意产品研究和开发。并于2021年11月本中心获批为2021—2025年度河北省科普教育基地,2022年11月正式获批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公众号 模板-07.jpg

面向全校的通识选修课

目前,承德市文化创意产品研发中心拥有实体店(承德博物馆店、承德避暑山庄4号蒙古包店、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产教融合大楼店等)、网站、公众号,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加持文创传播途径进行科普宣传。她带领团队在充分挖掘承德文化资源,深刻理解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对承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承德避暑山庄的康熙36景、乾隆36景以及皇家文化进行梳理并选取,围绕地方文化、民族元素进行设计,2022年共计开发特色文化创意产品1000 套(件)以上,申请专利 87 项,版权注册 598 项,指导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 1000多项,获批一项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项目;与承德博物馆共同举办研学周活动3次,600名学生参加;还深入开展进社区的科普活动,走进5个社区,2000人参与活动;与丰宁非遗传承基地开展“非遗文化走进大学校园”科普教育活动,聘请非遗传承人为学生科普非遗知识,参加人数达2000人;以中心特色科普资源为基础与东园林小学合作,建立布糊画非遗传承创新项目,并派遣中心教师前往东园林小学完成线下非遗文化理论与实践课程50节,听课师生人数累计近1000人;与旅行社、非遗传承人合作,组织农村学校青少年科普研学、社会实践等活动,向农村村民发放图书1600册,制作展品展具70个,科普讲座10次,整体辐射人群2500人。

公众号 模板-08.jpg

研学活动

为进一步发挥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仅2022年完成“喜迎二十大 漆韵颂党恩”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漆画作品展,共展出漆画作品 65 幅,累计参观人数超8000人;完成河北省2022年全国科普日承德主场系列活动之“2022河北漆画作品展、承德市首届漆画作品展、承德市首届科普艺术设计展”,展览作品300余幅,展览累计参观人数超12000人;邀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程向军教授做“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漆壁画《长称颂》诞生记”线上讲座,累计参加人数超500人。2023年,秉承“让非遗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科普展教理念,分别为儿童、学生、在校女职工等广大受众科普非遗文化知识,践行“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美育理念;开展了“三八”国际妇女节、母亲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漆”彩人生港澳台青年学子非遗体验、科协共谱乡村振兴、“文化+沙龙”等主题性科普活动;在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举办了“礼赞新时代—承德市女画家作品展”,体现了新时代承德女画家的哲学思考、精神厚度与艺术魅力;在全国科普日到来之际,举办了“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助力科技自立自强—净植和她的朋友们”中外经典作品独唱音乐会。熊英带领的中心团队与承德博物馆、避暑山庄博物馆、丰宁非遗传承基地、承德市科技志愿者服务中心合作,实现了面向公众的多渠道、多样化、多方位的科普教育及宣传。科普成果数不胜数,但她依然觉得做得不够,她说:在今后建设发展中,将与中心研发团队成员继续融合现代科技开发文创项目,把握全国科普教育的发展趋势,进一步促进科技与艺术的共融,引导广大公众热爱科学、理解科学、参与科学。

公众号 模板-04.jpg

部分科普活动

文化艺术的追梦者

从承德师专到河北师大,再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学习,对专业的执着追求为熊英提供了广阔的艺术发展空间。她扎根于承德这片孕育她的土地,几十年如一日地在这里探索耕耘,她深信罗丹的这句话:“任何倏忽的灵感事实上不能代替长期的功夫。”已经学有所成、硕果累累,却丝毫不曾懈怠,一心扎根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从未停止。正因如此才有了如此显著的成绩,几次在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展览中入展、获奖。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出于对承德历史、地域文化的热爱,引导着熊英将外在自然进入对艺术与生命本质的关照,正是对承德热土的眷恋形成了她独特审美感知衍生出的美学品质及学术高度。众所周知,近代中国艺术受到外来文化的剧烈冲击,重新建构中国艺术的叙事语言范式,是20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家共同探讨和寻求的主要方向。中国是漆艺术的发源地,历经七千多年的传承发展,精美的漆器、精湛的工艺极具艺术表现力和民族特征。现代漆艺术是传统漆文化在当代的发展和延续。“天然漆”这种无可比拟的材料具有温润、含蓄、内敛、神秘的材质特性,带有强烈的东方色彩。熊英承接传统,通过对其它艺术的借鉴吸收,将承德的风土人情、地域特色融入漆艺术中,使作品达到通俗简洁、形象鲜明、富有感染力、以及气韵生动的意境美。

公众号 模板_画板 1.jpg

漆画作品

事实上,对美术创造者来说,关注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和动力。大漆艺术是传统的,有前人的表达规范,熊英不拘泥于模仿传统,结合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和感悟生活,勇于突破创新,从而形成了艺术创作的主要动因。熊英师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程向军教授,程教授关注社会现实,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创作了长40米、高15米,由100块漆板拼接而成的漆画《长城颂》。熊英秉承老师的传统,深入生活,扎根学校。疫情期间,她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加快蔓延的严峻形势,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与责任感,冲锋在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主动要求在学校全程住校,近距离接触学生,引导学生提升自我保护能力。

公众号 模板-09.jpg

大漆文创产品

显然,承德——这个风景秀丽,历史悠久的城市给予了熊英创作的源泉,漆艺成为了她艺术创作的福祉。她倾力探索传统艺术的现代性转型,在中华文化传承的历史语境中,融入了自身的生命体验与个性表达,并以其独特的女性视野将现代与传统的反差构成了强烈的艺术表现张力。如《风之恋》《山的那边》《生命之歌》等代表作品,将捕捉与挖掘到的生活抽象化于作品中,形成了一种感人的符号与力量,这种审美理想不是在追赶艺术潮流和迎合市场,而是在真实的社会中,去探求艺术的价值和寻求生命的本质。自古以来,大漆的色彩语言主要以黑色及红色作为基本色调,这两种色彩给人以博大、稳健的审美特质。关于艺术语言的探索,熊英多选用红色为主、黑色为辅的色调进行搭配,将红、橙、黄配以黑、赭、褐等色,与自然、人物相结合,这些色彩设定与大漆材料表现有着很多巧合,将传统大漆所隐含着的多面性语境以现代漆画手法充分地呈现出来。每一种艺术媒介都有不同的表现手段和艺术规律,传统漆工艺几千年来所积累的髹漆技法,为漆画的创新提供了表现新形式的可能性。由于大漆的干燥需要一定的条件,漆艺技法又比较复杂,所以绘制工期会比较长,一般需要拓稿、沥线、高堆、镶嵌、铺粉、贴箔、刮涂、描绘、反复罩漆打磨、整理、楷清、推光等步骤,最后完成。熊英说对于每一个步骤来讲,她都很享受这个与大漆共处与对话的过程,也正如漆艺打磨手段之丰富,才能让她以更为开放的心胸和兼收并蓄的艺术精神创作出源于传统立足于时代的漆画作品。

公众号 模板-10.jpg

大漆文创产品

梦之所归处

时光如梭,熊英珍惜工作忙碌的每一天,一路艰辛、一路收获,同时,她还在不断地思考、反思与创新。她在艺术创作的基础上,越来越注重传统非遗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契合点。她深入研发民族非遗文化的社会功能价值,在确保艺术价值完美呈现的基础上,将非遗创意产品投入市场,促进文化创意衍生品和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将非遗文化以更加多样化的审美领悟展现于为时代、为大众而设计中,以反映时代、关注民生为落脚点,从而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她认为:“个人成绩的取得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大众、服务社会奠定基础。”在今后的艺术发展道路上,她考虑更多的是如何为承德而设计,如何为大众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