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历史——承德丰宁剪纸的发展历程
更新时间:2022-04-14   浏览次数:

剪纸(丰宁满族剪纸),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地处塞北,民间流传的丰宁满族剪纸始于清代康熙年间,至乾隆年间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征与民族特色的新异风格,它以阳刻为主,阴刻为辅,批毛纤长,剪工精细。清末民初丰宁满族剪纸进入鼎盛时期。丰宁满族剪纸从内容上可分为吉祥剪纸,花鸟鱼虫剪纸,山水风光剪纸,人物、盆篮碟盘瓶、瓜果、动物、花字剪纸等类。由表现形式看,它包括单色剪纸(红、白、黑等)、点染剪纸、填色剪纸、复色组合剪纸等品种。

丰宁满族剪纸产生于清代康熙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其传承脉络清晰,到清代乾隆年间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派系和风格,丰宁满族剪纸艺术兴盛于民间老百姓对美的追求以及对生活、生产的需要,真实地传递了300多年来满族民俗文化的存在。

明末清初,丰宁满族自治县已有旗人入驻。到清初,清顺治二年建的宝华寺,康熙年间建的黄旗庙宇,清初建的大阁普宁寺,都证明了清初的繁华景象。清政府为避免八旗后裔忘却根本,在丰宁汤河川以西建起皇家西围,直到中华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才被拍卖给民间。康、雍、乾朝,大量皇庄、旗庄、马场在丰宁聚结,当下大批地名以旗、营、栅子命名,可见历史的一斑。又因八旗制是军事建制,又是行政建制,满族人以完整的家庭甚至家族入驻明代的弃地,满族文化也开始在这里扎根,虽然为了生计。晋、鲁、豫的灾民涌人这里为旗人扛活,汉满两族文化发生了碰撞,而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满风旗俗一直占据着丰宁文化传承的主导地位,剪纸当然也不例外。

清末民初丰宁满族剪纸进入鼎盛时期。 

随着清王朝的覆灭,相当长的时间内褒汉贬满,又由于在汉满文化长期的融合中,到了建国后满族文化在丰宁已经没有什么十分突出的特点了。  

1949年后在形式和内容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更为贴近现实生产与生活。 

1960年以后,剪纸艺术创作堕入低谷。 

1982年,丰宁民间剪纸队伍重新建立,其作品随着各种展览和出国表演在海内外造成广泛的影响。 

1987年丰宁满族自治县的建立,满族文化得到极大的恢复,一批满族剪纸以崭新的面貌重新登上艺术的殿堂。